纵向广告1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纵向广告2
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是什么意思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出『史记』,意思是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这其实是个哲学问题,与矛盾论的核心观点一致,内涵十分宽广,就比如书法的学习,也同样适用。
书法美学中包括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是大致趋同。二是同中求异。在书法学习的前半程,就是要趋同,要学圣贤学经典,比如二王行书、唐楷、怀素张旭的草书,通过学习去交古人、知法度、师其技、入门庭。而在书法学习的后半程,就是求异,要在大同中写出不同。书法历史中不可能允许存在两个王羲之。
书法中的大行,就是大气魄、大手笔,不求公式化、程式化,允许狂野粗犷,也包容雅致风流。好书法排斥“印刷体”,千篇一律的字再工整,也没啥看头。真正的书法爱好者,肯定不喜欢去看电脑字库的印刷体,也不喜欢看形形色色的今人临摹之作,喜欢看原创,特别是从来没有看过的好书法。
书法艺术的传承賡续,也应秉持这句哲学观点,鼓励书法人去“大行”,甚至可以不顾细谨。我们看米元章,看黄山谷,用“细谨”的眼光看,有的字可能是歪歪斜斜的,有的点画结构似乎明显“出轨”,按常理甚至可以说是“败笔”,但正是这些粗野粗犷,正是这些大行不顾细谨,反而成就其大艺术。
楷书以工为妙,这个“工”就有些细谨的意思,书法中的细谨也是非常需要的,当然,大行兼故细谨是最理想化的,但现实中能够真正兼顾的、尽善尽美的并不多。而为“细谨”所羁绊约束,放不开手脚而终为“字匠”的事例多难胜数。因此,在对待细谨的态度上,一定有把握好分过,细谨要顾,亦不可太过强求,否则极易入食泥之窠。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词多义的“辞”。
“辞”在文言文中属于重点词汇,它的本义是“诉讼双方的口供”。
清代的方苞在《狱中杂记》中写道“每质狱辞”,意思就是“每次审查案件的口供”。
“辞”的本义泛指后,就是“言辞,文辞,话语”。
例如“曼辞以自饰”,这里的“辞”就是“言辞”的意思,“曼辞”是指“美好的言辞”,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用美好的言辞修饰自己”。
如果“言辞”是从上级口中讲出来的,就有了“命令,政令”的意思。
赤壁之战之前,曹操说自己“近者奉辞伐罪”,这句话中的“辞”指的就是“命令”,句意是“近来我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言辞”可以动听,因此“辞”还可以指“动听的辞令”。
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在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用动听的辞令”,“谢”是道歉的意思,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秦王怕蔺相如把和氏璧撞碎,就婉言道歉”。
“言辞”有时可以用来当作借口,所以“辞”又有“借口,托辞”的含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里的“辞”就是“借口”,句意是“想要加害于人,何愁找不到借口”。
“辞”也可以指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战国时代,也叫作“赋”。这种文体不讲求骈偶、音律,讲究藻饰和用典,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如果“言辞”用来拒绝做某事,“辞”就又有了“推辞,不接受”的意思。
在《鸿门宴》中,樊哙面对项羽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这里的“辞”就是“推辞”了,句意是“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人们在告别的时候常有言辞相赠,因此“辞”还有“告辞,辞别”的动词含义。
例如《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一句中,“辞”就是“告辞”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是“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
人们“推辞”某件事,常常是出于谦让之意,因此“辞”还有“谦让”的意思。古人常“辞”“让”连用。
例如“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谦让的心,人人都有”,在这里“辞”和“让”都是“谦让”的意思。
另外,“辞”还有“考虑,注意”的意思。
在《鸿门宴》中还有一句“大礼不辞小让”,句子的意思是“行大礼不必考虑小的谦让”,“辞”在这里就是“考虑”“注意”的意思。
好了,“辞”的用法到这里就讲完了,还是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首先我们讲了“辞”的本义是“诉讼双方的口供”;
“辞”的本义泛指后,就是“言辞,文辞,话语”;
如果“言辞”是从上级口中讲出来的,就有了“命令,政令”的意思;
“言辞”可以动听,因此“辞”还可以指“动听的辞令”;
“言辞”有时可以用来当作借口,所以“辞”又有“借口,托辞”的含义;
“辞”也可以指一种文学体裁;
以上是“辞”的名词用法,“辞”也可以作动词。
首先,“辞”做动词的时候可以译为“推辞,不接受”;
人们在告别的时候常有言辞相赠,因此“辞”还有“告辞,辞别”的动词含义;
此外,“辞”还有“谦让”和“考虑,注意”的意思。
你都掌握了吗?我们下节课再见!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1)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2)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3)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4)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5)
中考语文古诗词必考知识总结(6)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文言实词/虚词超详尽讲解(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3)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4)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5)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6)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7)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8)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19)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1)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2)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考知识总结(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