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1585
  • 阅读8410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陶渊明自传(陶渊明自传翻译)

知道 知道 2022-12-27 20:09:38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陶渊明自传,以及陶渊明自传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传?

关于本文有两种意见:

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别人写的,文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心是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他所追求的。与陶渊明相似,仿佛是他的自传,这一点也不奇怪。这只说明陶渊明的修为很高,就要达到他自己的理想了。当然他一点也不自恋。如果他自恋,认为自己就是五柳先生的话,那他早就写下这篇文章,作为自传了。

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便是证明,...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画像。南朝人沈约、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它突出地刻画出一个脱尘拔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分的交代。这位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为号。古人既重地望,也重声名的。而五柳先生既不知何地人,也不知姓氏名字,都见出他远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便使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

“闲静”二句用正面叙说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高出于流俗之上。“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互相映照。“闲静”既不因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与世俗社会“息交”,正是不慕荣利者才有的表现。

下面分四个方面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好读书”四句讲读书。他的读书态度很特别,“不求甚解”,只重在书中会己意、惬己心者,也就是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八句讲饮酒。好饮酒,而家贫不常有酒,所以只要亲旧招饮,一招即去,一饮即醉,一醉即退,丝毫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十分浓足。“环堵”五句讲安贫。住的是遮不住太阳挡不住风的破房子,穿的是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瓢里常常没水,碗里常常没饭,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晏如也”,处之坦然。既不困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常著”四句是讲著文。他吟诗作文也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田园,借文章自乐其志,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么? 结合陶渊明的作品

是的,因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对那个战争不断的年代深感厌恶,所以创作了五刘先生这个人物,但是结合陶源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五柳先生这个隐士形象指的就是他本身,也就是这是他的自传。

求一篇陶渊明自传 写陶渊明自己的文章,要照着五柳先生传来写.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自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过完自己的一生.

作者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

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否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个是存在争议的。

对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年份一般有作于少年和作于晚年两种说法。

王瑶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的叙述认为,《五柳先生传》作于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中曾提到:“他在二十八写下的《五柳先生传》中,表示了自己的从文志愿。”如果这说少年时所作的话,那么这便不是自传了,有可能是陶渊明在年少时对生活的构想,表明志向,规划未来。

可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如此情境不似为自己规划未来,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文章创作于晚年时期。清代学者林云铭指出文中赞语中“无怀氏”“葛天氏” 传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和不为官的态度,可以推测这是陶渊明辞官后所作。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陶渊明的自传是哪篇文章?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