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1585
  • 阅读5563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虞美人听雨朗诵(虞美人听雨蒋捷朗诵)

知道 知道 2022-12-27 19:58:13 1

今天给各位分享虞美人听雨朗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虞美人听雨蒋捷朗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

蒋捷 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1、虞美人:着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

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

红烛盏盏,

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

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

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

水天一线,西风中,

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

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

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蒋捷 贺新郎

《贺新郎》

蒋捷

梦冷黄金屋,

叹秦筝斜鸿阵里,

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

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

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踪何时再展,

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

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

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空掩袖,倚寒竹。

赏析:

本词借一位美人表达自己的亡国之恨,构思巧妙,辞意深曲。上片首句以黄金屋隐喻往日繁华,暗点女主人公的身份、经历。佳人梦萦神往,备觉凄冷。素弦蒙尘,无心弹奏。神魂幻化为娇莺,依然谙熟旧时绿窗。无奈冷雨潇潇、野果如豆棵,满目荒凉,怅触幽恨,弹棋局补足幽恨内容,感伤兴亡不定。瘦影怕烛,足见愁思凝重,无限顾影自伤之意。下片开头句写酒泻玉碎,喻指往日芳华风流云散,所思赏心乐事难以重温。旧日倩影纵然绘出也不合时宜。末因无人解听开元曲的失望,故唯有独守孤寒,自持晚节而已。表达了遗老孤臣幽独悲郁的情怀。辞丽情哀,隐曲深微。失落、孤寂、伤亡国、思往日,无限复杂情绪,全借失时佳人写出,耐人寻味。

虞美人的诗意

虞美人的诗意

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4、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6、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诗意: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

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

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二、《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李煜

原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面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风:指春风。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

3、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4、凭阑:靠着栏杆。

5、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6、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罍(l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尊罍,一作尊前。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7、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8、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一作声,指幽深。

9、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任:一作禁。

诗意: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

柳树也生出了嫩叶,

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

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

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蒋捷 女冠子·元夕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

宝钗楼上,

一片笙箫,

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

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

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

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

但梦里隐隐,

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

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

倚窗犹唱,

夕阳西下。

赏析:

此词为歌咏元宵,抒发盛衰兴亡感慨之作,写于南宋覆亡之后。上片写今昔元宵盛衰的感伤。蕙花六句追怀南宋元宵的繁盛景象,描绘出一幅声色、光影交织的元宵灯月图。而今三句突作顿折,强调昔日游人熙攘,红尘迷暗明月的光景已然消失,流露出故国覆亡后元宵凄凉的深切悲痛和失落。况年来二句折笔写自身深怀亡国哀痛而心懒意怯,怕与幼稚无知的女娃们嬉闹游耍,下片抒写怀旧情肠。江城三句补写元夜灯盏冷落,至初更便已悄寂无人,同昔日通宵游赏灯会之举国欢庆,形同天壤之别。再向天公借是作者于悄寂无聊,苦极悲极之际的突发奇想,流露出繁华消逝,大势已去,人力难复的无奈与憾恨。末以笑字带出对邻女犹唱夕阳西下之词的亦谐亦庄的感叹,其所唱元宵盛景与词人写旧家风景相谐相映,令词人肃然动情,令词人酸楚难堪,故作无言的苦笑,令人备觉伤感。

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名称: 虞美人·听雨

作者: 蒋捷

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是我整理的《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虞美人 听雨

1,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词人在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和老年的寂寞孤独

2,词人描写壮年听雨时是怎样体现悲欢离合的情感的?

他通过展示了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来体现悲欢离合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