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2918
  • 阅读12632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韦庄思念故乡,一连写下五首《菩萨蛮》,缱绻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知道 知道 2022-12-27 17:04:25 1

韦庄,字端己,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约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韦庄出身名门,他是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还是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花间集》收其词48首,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韦庄虽然是名门之秀,但他的科举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多次科举均无功而返。咸通初年,韦庄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他的初次科举试水以名落孙山告终。

唐僖宗乾符年间,韦庄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榜。此后,韦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与及第擦肩而过。

该怎么形容韦庄的科举之路呢?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这两个词语哪一个更适合韦庄呢?或许屡败屡战更加准确一点,因为这个词语代表了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因为韦庄虽然多次落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条入仕途径。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近60的韦庄终于应试及第,任校书郎。乾宁四年(897),韦庄奉诏入蜀得以结识王建,深得后蜀王建器重,成为王建的座上客。天复元年(901),王建聘请韦庄担任掌书记,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成为后蜀宰相,韦庄的人生可谓是早年落魄,大器晚成。

基于韦庄的特殊经历,故将其人生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仕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后期为仕蜀时期,作品以填词为主,在韦庄今存的词作中,大部分作于后期。

韦庄的思乡词多作于仕蜀时期,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等名句,都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眷恋之情。

韦庄晚年虽然在后蜀做了宰相,但他大半生辗转南北,寓居飘零,饱尝了远离故乡、亲人离别的愁苦。所以,韦庄的词反映的内容比温庭筠词要广,除花间闲愁外,还抒写了永恒的乡愁。

乡愁自古而来一脉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韦庄在反复吟咏间,继承并深化了这种中国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情结,一咏三叹,余韵悠长。

韦庄曾在远离家乡的江南一带生活了长达十年之久。在远离故乡的岁月里,也让词人格外思念故乡的一山一水、故乡的亲人朋友,所以他的思乡之作,饱含着浓郁炽热的情感和乡愁。

从唐文宗到唐昭宗,从中原至西蜀,韦庄人生沉浮七十余年;韦庄多年流寓江南,从长安到洛阳,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其《浣花集》中叙及“江南”者,就大多指江浙一带。

所以韦庄在江南寓居时期,抒情成为词人吐露个人乡愁的主要创作特色。羁旅他乡,思乡成为词人生活中的必修课,所以他的词中往往流露出依惜、缱绻、惆怅的色调,渐而形成他独有的情感特征。

韦庄的许多词作都饱含深厚的情蕴,词人缱绻的、欲罢不能的情感,以及思乡的惆怅心绪不是朝夕之间成的,这种如影随形的、长年累月的乡愁伴随着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身影,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一抹情思。

韦庄的思乡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其中,联章词《菩萨蛮》,堪称韦庄思乡词中的代表作品,这组联章词共有五首小令,是词人晚年寓蜀期间的作品。

在联章词《菩萨蛮》中,韦庄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于章法结构,化为创作风格,词作清疏明朗,一改花间词香浓软艳之风,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堪为传世佳作。

联章词是五代词创作的主要体式之一。所谓联章,指的就是“把二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按照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套曲,歌咏同一或同类题材”。这也就是说,凡将一组词定义为联章词,不仅需要数量上至少要有两首,而且形式上要组成一个套曲,同时内容上还必须是同类题材。

韦庄《菩萨蛮》五首的写作内容一气呵成,词人主演通过描写外部事物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在叙述序列上也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该词组也演绎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第一首《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中,词人描绘的是一个离别场景,那是情人和泪为词人饯行的动人情景: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