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1585
  • 阅读7097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数学很差能学数控吗 什么人不适合学数控

知道 知道 2022-12-26 19:37:35 1

数学很差能学数控吗

数控学习在最近几年开始火爆起来,国家还在加大补贴力度,吸引着很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关于数控学习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长。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数控学习的几个难点。

谈到数控学习,想必很多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比如刚开始做调试的时候感觉很费劲,数控指令很多记不住,还有刚开始学宏程序的时候一头雾水。

数控学习的难点还是比较多的,今天我就盘点一下。第一点要了解,数控机床是靠指令来控制的,按下“启动”按钮之前,你需要清楚机床运行的轨迹。要严谨、细致,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机器先动。

数控学习的时候需要空间想象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知识,此外多多上机实践也是学好数控的不二法门。在实际上机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学习的数控程序是否正确。

数控学习中的程序

数控学习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程序。程序如果有错误或者补偿参数不正确,或选错了坐标系。不是报废零件就是出安全事故。所以数控学习当中需要有耐心,遇事冷静不暴躁,脾气越暴躁,越容易出事故,撞断刀具是常有的事情。

数控学习中的清角

数控学习中最难的要数清角,清角可以参考3D基于层等方式进行清角与二次开粗加工。有一点需要注意,清角不是命令,只是告诉我们要做哪些事情。而非清角命令,清角注意几个点,比如我们开粗开了什么刀,目前需要清角的地方有多少余量,需不需要另外再开粗,当前这把刀路加工会不会存在问题,会不会余量太多了,会不会断刀弹刀等。

数控学习中的编程和绘图

数控学习中的软件编程和绘图也是一个难点。想要学会编程和绘图不难,想要学得好学得精,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和探索,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刻苦钻研才可以。学得出类拔萃的才能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

关于数控学习的难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在数控学习中多多摸索,不断提高专业技巧,在数控行业越走越远。有句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数控学习也是如此。

什么人不适合学数控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秀月)10月中旬的德国莱昂贝格,聚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顶尖技能选手,这里是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车和数控铣项目比赛的承办地。

经过6天的比赛,1999年出生的中国选手周楚杰将数控铣项目的金牌纳入囊中,从而完成中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四连冠”。

对周楚杰来说,这是终身难忘的时刻。而跟他一样激动的,还有他的教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5年前,20岁的杨登辉也曾摘得该项目金牌,并获得“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

上技校,学技能,登上世界技能之巅……这对95后师徒走上一条不同的人生路。

周楚杰获得世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受访者供图

技能大赛怎么比?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有“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美誉,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受疫情影响,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行。其中,周楚杰参加的数控铣项目,是中国代表团的优势项目。

数控铣,是操作数控铣床以去除材料的方式来制造零件的比赛项目。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杨登辉所说,我们手机的铝合金边框是用数控机床一体成型的,我们用的塑料杯子的模具是用数控铣床加工出来的,另外还有汽车零部件、军工零部件等的加工。

这个项目有点特别。曾有选手将数控铣与3D打印技术作比较,3D打印是一点点增加材料,生成一个想要的零件,而数控铣正好反过来。“相当于雕刻一样,给你一个毛坯,你要把多余的部分给去除掉,成为一个零件。”

周楚杰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在世赛现场,选手拿到图纸和材料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工艺、建模、编程,最后通过机床加工出精密零部件。按照要求,精度要控制在0.02毫米以内,不到头发直径的1/3。

既要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还要确保零件不变形,这并非易事。温度、切削力、夹紧力……都是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选手要经过三个模块的考核,历时6天,心理素质也颇为关键。

在激烈的竞争中,周楚杰有一个方法,以拿第二的心态去比赛。

世赛前他们总共选拔了18轮,周楚杰18轮的成绩基本没什么变化,保持在“90分水平”。以他的标准来看,这个分数“没那么高”。但胜在一直在水平线上,发挥稳定。

在德国莱昂贝格,周楚杰也没有过多压力。他以平时训练的状态去比赛,最终以8分优势拿下金牌。穿着中国代表团队服,身披国旗,在跟其他国家选手握手后,周楚杰站上舞台的中央。

周楚杰获得世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受访者供图

金牌是如何得来的?

杨登辉能体会这刻的难忘。5年前,他曾获第44届世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将长期占据金牌榜首位的韩国选手拉下神坛。

杨登辉更能理解这刻背后的心血。留校任教后,他先后带过6名学生。几年来,每天早8点到晚10点,几乎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一年三百二三十天都在训练。

杨登辉获第44届世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受访者供图

他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训练选拔机制。刚入学的普通学生,第一年要学习理论基础,之后开始参加竞赛班海选。假如十几个班报名,第一轮选两个班约100人。学校会请专业领域最好的老师给他们补理论和实操课,考察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逻辑等。两个月后再选一个班,这50人开始学习数控车床,实现从手动到软件编程的转变。这一过程经历三个月,再选一半,剩二十余人分流到各项目。竞赛班实行梯队培养模式,每个老师负责大约五个学生,每个项目根据学习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年级。

为了让竞赛班的低年级学生快速成长,教练会让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学、促练。经过两三年历练,这些“新兵蛋子”会逐渐成长为一名能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然后再经过全省、全国等一轮轮选拔,才有可能成为代表中国参赛的选手。一个新手要成为一名世赛选手,起码要5至6年时间。

杨登辉在集训中。受访者供图

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的门槛相对低。事实上,要成为一名顶尖技能人才并不简单。训练的过程漫长枯燥,淘汰比例也相当高。

要坚持下来,一要靠兴趣。比如周楚杰就喜欢钻研技术,别人觉得数控铣精度要求高,他却觉得有吸引力,把零件做到自己满意,让他很有成就感。

二要能应对挫折。杨登辉小时候好动、爱玩,2016年参加广东省世赛选拔赛时,因出现失误,他仅获得第三名。这次失利反而让他更加努力,从那之后更注重细节。

三要坐得住。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多次让周楚杰在技术上遇到瓶颈,产生“练不下去”的想法,每次他都会通过跑步来放松,缓解压力。

杨登辉在集训中。受访者供图

“鸡蛋从里打破会变成生命,从外打破会变成食物。”在杨登辉看来,一个顶尖选手,不仅要靠学校老师的培养,更要靠自己的探索与思考,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如何把每个零件做好?杨登辉的回答是“用心去做”——这四个字也成为徒弟周楚杰对自我要求的标准。

杨登辉和周楚杰。受访者供图

如何破解“宁可送外卖都不愿意进厂”?

得了金牌,然后呢?

周楚杰说,他希望像教练杨登辉一样,成为一位老师,培养下一位世界冠军。

2021年发布的《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中曾提到,世赛选手获奖后留校任教或在工作单位任教的比例达73%,表明这些相对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得到所在地的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力度,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利好。

在训练时,周楚杰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往夏天训练时,车间里很闷热,现在都安上了空调,车间的照明也比以前亮多了。

周楚杰在训练中。受访者供图

但当下而言,仍有很多人对学职业技能抱有偏见,甚至出现“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的现象。

对杨登辉来说,这不难理解,最直接原因就是收入低。他表示,相对来说,我国的高科技企业、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较少,仿制、代工企业较多。因此,技能人才的就业也呈现一种特殊情况,非常优秀的技工才能拿到较好的薪水,普通工人收入并不可观。

此外,他还提到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些职业学校传授的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致使学生求职难;很多技能人才有丰富的操作技能,但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想再上一个台阶非常困难;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深等等。

“其实有一技之长还是好的,而且越老越吃香。”杨登辉说,他的几个学生都不愁找工作,有的去私企做培训,有的被重点军工企业录用,有的去学校当老师,很多困难家庭的学生也通过学习技能成才,改变了家庭命运。

在他看来,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具备技能跟知识的创新性人才将会日益吃香。(完)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