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2918
  • 阅读16430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岁岁年年花相似(岁岁年年花相似下一句是什么)

知道 知道 2022-12-24 22:05:52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岁岁年年花相似,以及岁岁年年花相似下一句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年年岁岁花相似全诗

出自《代悲白头翁》

2011-03-10 0

代悲白头翁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全诗解释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全诗解释是: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全诗为: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出自《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作品,此诗虽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此诗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风格清丽婉转,曲尽其妙,艺术性较高,历来传为名篇。

岁岁年年花相似整首诗是什么?

代悲白头翁

【唐】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是初唐诗人,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这一句诗同样也带有一点感伤情调,年年岁岁的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的人却不尽相同。但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叠词颠倒读起来很有音韵美,诗人借花卉长盛来反衬人生青春短暂,时间总是那么无情,曾经看花的少年很快就变成了白发的老翁。

单看这一句,首先我们肯定是觉得语言优美工整,意境绝佳,细细品味才觉出诗人想要表达中心思想实为人生短促,时间无情。纵观整首诗,更可看出它的哲理性。

诗的前半部分写了一位洛阳女子观花落,独自坐在院中叹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伤情绪,从花开到花落,实在太过匆匆,先前满城花卉生机勃勃,现在却是花已落,桃树梨树颜色不再,只留女子一人黯然神伤。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出处:刘希夷〔唐代〕《代悲白头翁》

原文: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译文: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