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纵向广告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桃花溪张旭翻译,以及张旭诗桃花溪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诗《桃花溪》的翻译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桃花溪翻译及原文
张旭(675?—750?)字伯高,排行九,苏州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为盛唐草书家,性嗜酒,时称“张颠”,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新唐书》有本传。《全唐诗》存诗6首。
张旭〔唐代〕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桃花溪:在湖南常德桃源县境内。
石矶:水边突出的巨石或石滩。
解读:
张旭是以书法出名,他的狂草被后人称之为“张颠”,但他也是一位诗人。这首诗其实暗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意境,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的前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烟雾缭绕的深山幽谷之中,一桥横跨溪谷之上,“隐隐”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桥在烟雾之中若隐惹现,也点明了作者是远观桃溪,所见的景物更显得朦胧神秘。
后两句由实入虚,桃花花瓣随水飘流,仿佛是从桃花源中流水一般,可桃花源却在何处呢?全诗在最后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读者对缥缈难求的桃花源无限遐想。
全诗描写景物,由远及近,对景物只是淡淡几笔,明快含蓄,后两句借用《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营造了一个富有画意、引人遐想的境界。《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曾说这首诗是“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桃花溪的古诗的翻译
原文:
《桃花溪》
【作者】张旭 【朝代】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白话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扩展资料:
《桃花溪》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