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纵向广告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文《木兰辞》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基本都在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学习过这篇文章。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由此深入人心,我们似乎更多地了木兰从军这个故事而忘了木兰这个人,那么木兰全名真的是花木兰吗?她替父从军是什么时候的事?
木兰的名字
我们似乎都愿意叫她花木兰,那么她真的叫花木兰吗?《木兰辞》全篇都没有说木兰叫花木兰,全文称呼只有一个即木兰,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那么我们认为木兰的名字是花木兰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四声猿》是由明代才子徐渭所作的四部短剧,花木兰从军就出自其中的一个短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四声猿传奇》是戏剧作品,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可能是传播比较广的原因导致我们总以为木兰全名是花木兰。
实际上,木兰到底叫什么谁也不知道。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反正说什么的都有,由于缺乏史料佐证专家都不知道木兰到底叫什么。
木兰从军是哪个朝代的事
除了木兰的名字是个谜,木兰从军发生在什么时候也让后人争论不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木兰辞》中提到的地点吧。“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木兰从军的地点在北方。文中的“黑山”即今天的杀虎山,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以理解为木兰早上从黄河便出发,晚上在内蒙古休息,大概是在外蒙古与敌人作战。因此,木兰从军征战地点都在北方。
另外,《木兰辞》中称呼天子为“可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汗是少数民族对于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如突厥可汗。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木兰从军发生于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木兰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木兰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
隋恭帝是杨侑[yòu],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废黜杨侑,建立唐朝。隋恭帝是一位傀儡皇帝,在位时间也很短。宋翔凤的《过庭禄》认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但是不论是隋朝还是唐朝,我们都不会称呼皇帝为可汗,因此宋翔凤、程大冒的观点都不太可信。
那么木兰从军符合北魏的时代背景吗?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为“魏”。经过多年的征战,北魏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基本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即位以后,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北魏皇室拓跋氏改为汉名“元”,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日渐强盛,柔然不断南侵,北魏多次组织反击作战,北魏曾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参与作战行动。因此,木兰从军故事是比较契合北魏防御柔然进攻的历史背景。
-------------------------------
图片源于网络。欢迎您点赞小编,一手更新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