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纵向广告2
这才是你所不知道的“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先这首诗句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至于为什么现代人看来,对路上行人何故断魂十分费解,那么欲知缘由,且听我慢慢讲来。
首先我要跟大家普及一个点,那就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吃寒食是清明节的一大习俗,春秋时期,晋文公为逼出介子推放火烧山,当害死介子推和其母时他后悔不已。介子推的遗书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这是首次清明二字出现在历史典籍之中。后来经过漫长的文化积累形成了清明节。在唐代时期文化大交融,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成了社会主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布衣百姓,人们在这一天都是黯然销魂,忙忙碌碌,祭奠亡灵,追悼先祖。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杜牧作为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诗人,心情怎样不言而喻。不要单看他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把它简简单单的理解为诗人在跋涉途中想喝酒而问路。在这样一个伤感的节日里,诗人怎么可能有心思去饮酒作乐呢?他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是把自己的情感迁移在了别人的身上。而据史书《全唐传》记载,杜牧这时候应该肩负公务,在外出差,不能与家人团聚,特别是在清明时分家中在世皆团聚,家中健在家皆祭祖。杜牧这时身在他乡,看着乡间小路上人来人往的行人都在匆匆忙忙祭祖,天空中又下起纷纷扬扬的细雨,那绵绵不绝的愁绪就涌了出来,一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来委婉的掩盖自己的悲怆。
有很多朋友猜魂字与清明祭祖扫墓有些许关系,甚至还搞出那封建迷信的魂魄那一套。这里就十分诧异了,魂字的本义是精神,情感,断魂就是说失魂落魄,心情伤感复杂。
由此可见,杜牧此时身在他乡,思念亲人。又想起自己去世的亲人先祖,看着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祭祖行人,身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一个陌生人,又没有人去诉说,只得低吟浅唱这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且他更想借酒消愁,于是就有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几天一直在看关于红学的文章,抽丝剥茧,好多珍贵的红楼资料就是这么考据出来的。那么我们拿出考据的精神,来考据“路上行人欲断魂”要表达的意思。
先看全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先确定了时间:清明,天气:有雨,那么这雨是大雨还是小雨?我的分析是小雨,因为如果是大雨,行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避雨,不会想到酒家,路上也不会有牧童,试想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暴雨,一位牧童骑着牛在路上,他会被老板揍的。
再确定一下时间,精细一点,既然是清明,肯定去祭祀扫墓,那么发生这段问答是在扫墓前还是扫墓后,我认为应该是扫墓后。因为一般扫墓是在上午,扫墓完以后才去找吃的。没听说过先吃吃喝喝再去祭奠的,对先人也不尊敬。
本来还想考据一下地点的,但没考据出来。我原以为杏花村应该指的是山西,但搜了一下全国大概有七八个地方,说诗中杏花村来自他们那里。地点南京、洛阳、山西均有。
但所幸没有太靠南的地方。
我们国人,向来爱家乡,喜欢把一些名人名段往家乡引。君不见,雪芹籍贯之争。
说回正题,此时这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基本已考据出来了。
古时“清明”又叫“踏春”,大户人家的姑娘小姐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到郊外一游,是个很重要的节气。试想有这么一家,大清早携妻带女到郊外扫墓,却不料天降小雨,可能连雨具也没带,说不定在扫墓时小雨已下,然后郊外的路肯定也不好走,泥泞难行。他们在返程途中肯定疲惫不堪,饥寒交迫(前边说没有太靠南的地方此时用上了),天已过午,他们迫切想找一个店家酒肆打打尖,喝两杯酒驱寒。这时就看见一个牧童,肯定是坐在牛背上(他才不会走这烂路),也许撑着伞,也许在吹牧笛。他告诉这些狼狈的旅客,那边有一家叫“杏花村”的酒家。
而此时旅客的心情,可能会有思念先人的情绪在,但更多是因为寒冷和饥饿引起的生理反应。否则,单纯思念先人,不会问到酒家。所以,这“欲断魂”应该是又冷又饿,有点撑不住了。
炎炎初夏,夜很长。所以借题主提问和大家聊些轻松的话题,博诸位一笑。真正的考据绝不会像我这样,信马由缰,真正的观点是在浩如烟缈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找到一点证据还不够,还需旁证。而以前是没有电脑的,全靠人工查证,那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折磨。
所以,向真正的考据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