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102918
  • 阅读20366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观后感)

知道 知道 2022-12-23 14:27:36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以及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观后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 如何解释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呢

1、意思是改变风俗习惯需要靠音乐来教化。

2、这是《孝经》里面的话,原话: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3、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教育百姓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方法了。教育百姓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方法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感化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君主安心,百姓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思考之一】怎样做到移风易俗,把社会风俗导归正途呢?

《孝经·广要道章》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都希望能够改变不良的风俗,使得社会愈来愈稳定,民心愈来愈淳厚,夫子告诉我们更好度的方法就是用“乐”。

音乐是最容易使人产生共鸣的教化形式。史料记载,从黄帝时代到唐尧虞舜,历代帝王都有自己的乐师和乐舞,帝王要研究音乐,当作教化人民、团结族群的一种重要形式。孔子更是把乐列入《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课程。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本著名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有本书《水知道答案》,他用水来做实验,研究音乐对水结晶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的音乐居然导致水结晶的图案完全不同。可想而知,音乐对人体的影响,也一定是非常大的,所以听音乐一定要有选择。

《礼记·乐记》记载,子夏把音乐分为三个类别:“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是说不同的音乐艺术,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治世之音”,是在太平盛世里面的那些音乐,听了以后,让人生起快乐、生起喜悦,内心平和。史料记载:舜帝南巡时,施行“以乐教化”,他提出“音乐是根据天地精气制成的,是四时八节气候变化规律的体现,创作出和谐的乐曲,用以教化黎民百姓,达到实施乐教,天下大治”。舜帝早已将“以乐教化”列为治国方略的重要部分,他在南巡奏韶乐,就是以乐教化的具体表现。据传“韶乐”美妙动听,演奏时“凤凰来仪,鸟兽齐舞”,感天动地。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善尽美”。

“乱世之音怨以怒”。一个乱世的音乐,听起来好像有一股怨气,仿佛一个人在发脾气,在那里唱,在那里呐喊。听到这种音乐,我们就能判断“其政乖”。上个世纪70年代,流行于英美的朋克音乐,其艺术表演者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人们梳起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身上涂满靛蓝的荧光粉,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们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激情和意义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危机,政治的危机、经济的危机、金融的危机,通过这个音乐形式,就可以判断是治还是乱。

“亡国之音哀以思”。一听,就是凄凄惨惨戚戚,让人内心悲痛,萎靡不振,那些所谓的靡靡之音,听了这种音乐,自己也会变得萎靡不振,一筹莫展,进入困境,甚至有些音乐让人产生面临绝境的感觉。比较极端的例子是1932年,法国有人制作了《黑色星期五》的音乐,在这首歌存在的13年里,听过的人没一个能笑的出来。很多人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等,自杀的人竟数以百计。对于这种音乐,如果放任不管,更多的人会一天到晚都萎靡不振,事业就不能成功,工作也不可能顺利,家人也不能够和谐。长此以往,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社会都是这样,就变得亡国了!

孔老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立根于诗、于礼、于乐,才能十全十美,乐的内涵非常深厚,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不言之教!

乐作为一门艺术,推展开来还包括戏剧、电影、网络,特别是现在,人人一部手机,自媒体的内容健康与否关系很重大,关系到教育、民生,社会治安,尤其需要十分重视!

【思考之二】为什么说“安上治民”要用礼来教化?

《孝经·广要道章》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安上”就是使在上位的人心安,“治民”是指社会安定人民和睦。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更好度就是用礼来教化。

唐玄宗在御注中说“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种,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又称“五伦”“五常”,每种关系礼的内涵都十分明确了,人就自然懂得如何处理关系,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通过礼的教化,可以扶正君臣之间、父子之间的关系,理顺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了,大家各自敦伦尽分,安于本分,互相不争、互相礼让、互相感恩、互相关怀帮助,让家庭能够和睦,让社会能够和谐,这是礼教带给我们的好处。所以,“礼”能够安上化下,在上位的领导不用担心人民要造反,懂礼教的人也不会造反,有孝心的人也绝对不会造反。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出自哪里?

意思是改变风俗习惯需要靠音乐来教化。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孝经·广要道》

原文: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译文: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什么意思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解释: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出自:春秋孔子《孝经》。

“莫善于乐”使用了状语后置的修辞手法,理解为“莫于乐善”,意思是没有比音乐更好的。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