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知道头像

早安知道

早安你知道吗!

  • 文章4136
  • 阅读2305

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
  • 本月已经过去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首页 知道 正文内容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赏析及创作背景介绍

知道 知道 2022-10-09 05:37:13 5

翻译课文

1、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2、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3、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5、 原文: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重用,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表达自己的志向,见解和主张,都是三番五次推诿,待命一月有余,仍然得不到重用,由于几次登门拜访无果,便辞去了官职。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不得志,愤懑不平的情况下,以物喻人,因为在当时统治阶级当权下,不能太直接讽刺他们,太直接他的文章也不会给发表,所以他这个马说,在当时也就叫有议论陈述事实的杂文,要说明的问题是啊当时统治者的黑暗,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都是利欲熏心,趋炎附势之人,几次被贬,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被重视,后来干脆辞去了官职。

对于朝廷来说,就是骑驴找驴,骑马找马的笑话,因为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再有本事没有人提拔重用,也只能无所事事,有报国之心也无济于事,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所以才写了这篇文章。

传说天上管理马的官员叫伯乐,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孙阳的人,善识马匹,对于研究马非常出色,是不是千里马,还是劣马,他都能识别出来,后来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其实也不是忘记了他的名字,还是叫伯乐更响亮,干脆叫他伯乐,后受楚王之托,到处买马,他说千里马少有。从此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就从这里传开了。

你看这篇文章,说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活,要物尽其才,量才使用,三国曹操不是有《唯才是举》三次颁布命令,像那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关羽心在曹营心在汉,都是曹操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们,因为有人才才能够治理国家,才能打天下,才能稳做天下,三国时代曹操就懂得这个道理,不愧被称为,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虽然被称为奸雄,但在那个时代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他的雄才大略还是让人赞叹的。

他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到今天,是因为他在当时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自己他的文学地位来奠定基础的,我们说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他的思想无疑在当时是进步的,痛斥统治阶级的黑暗,切中时弊,为推动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他的著作能够流传。

文章目录
    搜索